聚智堂1对1辅导,全方位解决各类问题
过分偏科 基础薄弱
查漏补缺
学习盲目
苦学无效
知识生疏
贪玩厌学
粗心大意
思维呆板
眼高手低
情绪波动
上课走神
过分偏科
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,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,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,这种情况可以称为"偏科"。其实偏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,并不可怕,同学们对各门课程的兴趣不同,投入的精力不同,各科的成绩难免存在差别。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,这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、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。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,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,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,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,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。
问题表现:
1、一科突出,其他平平。
2、文科或理科突出,另一方面较弱。
3、一科较弱,其他都较强。
原因分析:
1、受教师影响,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,导致恶性循环。
2、家长的爱好以及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。
3、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。
解决方案:
1、正确认识障碍,排解不愉悦的心理体验。
2、激发"弱科"兴趣,锻炼学习意志。
3、发挥"强科"之长,以长促长,取长补短。
基础薄弱
学习是一个持续、连贯的过程。每天的学习都需要按照一个合理的顺序进行,每个科目的学习更要具有前后连贯性。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好,必定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,从而导致学习节奏的混乱,最后导致知识消化不良。对于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没掌握好,老师再讲新的知识,自然就会听不懂了。结果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,新的内容又纷至沓来,从而陷入“一步慢导致步步慢”的恶性循环。
问题表现:
1、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,背诵、记忆时出错率多。?
2、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,看似听懂了,过几天后一问三不知。?
3、经常需要翻书查看例题和知识点,做题和考试磕磕绊绊。
原因分析:
1、没有预习的习惯,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,只能被动地听课。?
2、不会巩固复习,对学过的知识消化不良,造成基础越来越不牢固。?
3、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练习,导致学习基础越来越差。?
4、不会运用学习工具,学习方式生硬、呆板,导致掌握的知识零散。
解决方案:
1、学会预习,专心听讲,变被动为主动。?
2、趁热打铁,及时复习,巩固已学知识。?
3、认真作业,强化训练,温故而知新。?
4、活学活用,提高效率,步步为赢。
查漏补缺
学习是一个“温故而知新”的过程,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,有效地复习能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使学习能力得到新的提升。小知识点的遗漏,可能暂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,但日积月累,便会造成知识的盲点盲区。当面对综合问题时,会发现一个点的遗失,将导致整个知识系统的不完整,严重影响整体成绩的提高。如果不及时查漏补缺,在学习新知识时,必然会出现遇瓶颈而不知其症结所在的情况。
问题表现:
1、基础不牢,知识点掌握不清。
2、学习遇到未知瓶颈,无从下手。
3、知识脉络混乱不清,概念混淆。
原因分析:
1、学习时粗心大意,忽略小知识点。
2、课堂上教师照顾大多数进度,跟不上老师节奏。
3、课后没有机会或者忘记提问以及时解决问题。
4、新知识不注重温故知新,出现记忆性错误。
解决方案:
1、调整学习态度,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2、系统检测学习漏洞,及时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3、注重旧知识重温习,勤练习,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。
学习盲目
这类孩子往往是没有别人的安排就不知所措的“乖孩子”。从小在家长的权威中长大。家长让学什么就学什么,让干什么就干什么,从不违抗。渐渐不知道该如何计划自己的学习,感觉学习只是完成学校的作业,此类学生一般成绩还可以,但是很难进步,学习缺乏主动性、方向性。
问题表现:
1、课堂上不知道要干什么,只是跟随别人在学习。
2、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,没有自主意识。
3、没有明确的目的,没有计划,很少能完成学习任务。
原因分析:
1、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自主意识缺失。
2、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、消极的地位。
3、不善于独立思考,缺乏主动性。
解决方案:
1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,激发学习兴趣。
2、明确学习目标,重塑学习动力。
3、培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。
苦学无效
无效是学习中的一个“老大难”问题。很多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,但学习效果却不佳,似乎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效果并不成正比。这种现象长时间得不到解决,慢慢的会使本来勤奋刻苦的学生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,对学习失去兴趣,产生逆反心理,久而久之从“不会学”变得“不爱学”或“厌学”。
事实上,真正影响学习效率的并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针对长、中、短期学习的周密计划,缺乏对学习时间的精细管理,甚至正是因为不善于休息,不会劳逸结合而导致了效率低下。
问题表现:
1、对知识生搬硬套,不能变通运用。
2、习惯机械记忆,不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内化。
3、在课外花的功夫不少,但考试分数始终不上不下。
原因分析:
1、 无计划:学习盲目、漫无目的,没有详细的规划,想到什么就做什么,学到哪就是哪,完全没计划。
2、 无方法:不会安排时间,不会利用黄金时间,不懂得劳逸结合,造成学习上过多的无效劳动。
3、 无规律:学习仅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安排,导致时间上的无谓浪费。
解决方案:
1、制订计划,使学习目标清晰可见,学习时间有章可循。
2、掌握方法,把握学习的黄金时间,合理、高效利用时间,利用有效的时间高效地学习。
3、形成规律,固定学习时间,劳逸结合,高分回报。
知识生疏
学生需要掌握的大量知识都是以记忆性的为主,中小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有很多,比如:字词、文学常识、英语单词、数学公式、物理原理、化学元素等等。如果这些学过的知识都记不住、背不牢,成绩不理想就是必然的结果。知识生疏导致做题和考试时出错点多,这些又反过来严重地影响学习情绪,认为学习高深莫测,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思想包袱和对学习的恐惧心理。
问题表现:
1、做题出错率多,考试成绩落后。
2、教材的知识点70%都不熟或者不懂。
3、学习缺乏主动性,做习题只能简单地照搬模仿。
原因分析:
1、不善巩固,学过的东西容易忘记。
2、缺乏记忆的技巧,只知道死记硬背,导致记忆的内容不深刻,不牢固。
3、不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分析总结。
解决方案:
1、查漏补缺,快速建立知识系统。
2、找到规律,轻松熟记知识???。
3、名师点津,强化巩固记忆效果。
突破瓶颈
所谓“瓶颈”就是不论你是否一如既往的认真学习或者更加努力地学习,成绩总是停留在一个分数上不动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瓶颈,它是学习曲线当中必然出现的阶段,此时,要积极地面对问题,解决问题。切忌灰心丧志,消极应对,否则成绩很可能停滞不前,最终导致失去学习动力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问题表现:
1、学习时间拉长,成绩却不见提升。
2、做题准确率急剧下降。
3、对学习产生了“腻烦”情绪。
原因分析:
1、心理压力过大,学习方法有误。
2、思维形成定式,导致学习效率低下。
3、单一学习模式,产生学习疲劳。
解决方案:
1、调整心态,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。
2、调节思维,提高学习效率。
3、变换学习模式,对抗学习疲劳。
应试紧张
面临考试,考生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、焦虑情绪,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。适度的焦虑对考生有利无害,俗语说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,适度的焦虑能使人提早应对,振奋精神。然而过度焦虑就会影响正常的思维,甚至伴随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,如头痛、心慌,出冷汗等,严重影响考试的发挥。
问题表现:
1、临考前恐惧感:出现焦虑、烦躁、失眠、肠胃不适等状况。
2、考试焦虑:如出现心跳加快、惊慌、反应迟钝、思路中断、断电等现象,思维的变化、速度受阻,意乱心慌,甚至冒冷汗,晕厥或休克等。
原因分析:
1、学习不扎实,考试没有把握,怕考试失败有负家长的期望。
2、前次考试失败的阴影还罩在心头,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。
3、害怕考不上好的学校自尊心受挫,压力过大。
解决方案:
1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、应试动机。
2、掌握应试技巧,在实力上增强自信心。
3、引导学生“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”,进行积极的心态调整。
贪玩厌学
对学习总是维持三分钟热度,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,比如,遇到自己感兴趣的、容易的学习内容,就学的很有劲头;遇到不感兴趣的、有难度的内容,立刻就失去了耐心。这也就是不少家长抱怨自己家孩子不比别的孩子笨,但就是没耐性,做事总是虎头蛇尾,半途而废,拿不到好成绩的原因。
问题表现:
1、喜欢做小动作,如抖腿,转笔等。
2、缺乏耐力与毅力,不能静下心写作业。
3、学习有惰性,缺乏自我控制能力。
原因分析:
1、家长过度溺爱,孩子任性、贪玩,意志未能从小锻炼。
2、在学习上怕吃苦,总希望能投机取巧走捷径。
3、缺乏自控力,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。
解决方案:
1、树立学习榜样,给学生一个心理上的学习目标。
2、兴趣教学,培养对学习长久的热情。
3、创设疑难情境,在磨砺中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。
粗心大意
有的家长常说:我孩子挺聪明的,哪样都行,就是有点粗心。粗心马虎不是学习应有的态度,有不少学生就是粗心马虎造成的1分之差而错失了理想学校。粗心马虎,归根结底是习惯养成的问题。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考试时心里一紧张,粗心、马虎的问题又升级了,考试分数当然大受影响。即使是再聪明的孩子,也会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数,影响到学习成绩。
问题表现:
1、写做、做题、阅读时马马乎乎,敷衍了事。
2、平时写作业不认真,经常是大错不犯,小错不断。
3、考试时焦虑急躁,经常漏题、做错题。
4、做事没有计划性,经常一边学习,一边想着其他的事。
原因分析:
1、缺乏兴趣,导致注意力不集中。
2、缺乏耐性,自我控制能力差。
3、思想涣散,思维跳跃幅度大。
4、学习态度不端正,缺乏责任心。
解决方案:
1、激发学习兴趣,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。
2、定制学习计划,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。
3、专项注意力训练,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。
4、端正学习态度,增强课业责任感。
思维呆板
有的平时挺勤奋好学的学生,学习的效果却不是很显著,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被动、机械的接受知识的灌输,比如:笔记记的很好,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,规定学什么就做什么,规定怎么做就怎么做,等等。学习是有规律、有窍门可循的,缺乏思路,不善于思考,即使再埋头苦学,也是效果甚微,或者徒劳无功。
问题表现:
1、背书时倾向于死记硬背。
2、做题思维单一,刻意钻研题目,死抠细节。
3、不知道怎么运用知识点,往往感觉学会了,但一考试就蒙了。
原因分析:
1、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,不会主动思考,对学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
2、迷信书本,参考书、练习册和参考答案,缺乏自己思考问题,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3、思维方式呆板单调,不会多角度、全方位地思考问题。
4、被定式思维所束缚,不能融会贯通、举一反三。
解决方案:
1、主动思考,学会分析解决问题。
2、广开思路,找到解题突破点。
3、敢于质疑,多问几个为什么。
眼高手低
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的不牢固,也反映出学生不精良的学习习惯和作风。经常性的一做就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。
问题表现:
1、感觉一看就会,做题一做就错。
2、考试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相差很大。
3、不知道错在哪了,经常无辜的丢分漏分。
原因分析:
1、做题时粗心大意,盲目求快,错误率高。
2、思路局限,面对难题找不到思路,容易陷入思维定式。
3、做题只关注答案,不懂得分析和总结解题过程。
4、不善于从错误中分析总结经验教训,导致相同的题目一错再错。
解决方案:
1、认真仔细,重视作题的步骤。
2、重视过程,不要只关注答案。
3、掌握方法,提高解题正确率。
4、吸取教训,防止一错再错。
情绪波动
这类学生大多数平时学习不错,做练习也答的不错,但往往一到考试就出状况,考试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出入很大。事实上,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学习心理和应试技巧上。
问题表现:
1、 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,不喜欢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学习。
2、 考了高分后,骄傲自满;考了低分后,焦虑不安、自卑、迷茫。
3、 自怨自艾,沉浸在学习失败中不能自拔。
原因分析:
1、思想压力过大,导致在考场上过于紧张,发挥失常。
2、缺少应变能力,遇到生疏的难题时束手无策。
3、学习心态不佳,太过于看重考试分数。
4、学习中遇到困难不善寻求帮助,总是自己钻牛角尖。
解决方案:
1、释放压力,树立正确的学习观。
2、稳定情绪,正常发挥知识水平。
3、调整心态,积极面对学习困境。
4、把握节奏,从此告别学习疲劳。
上课走神
上课走神,就会造成知识疏漏。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就是因为思想涣散,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集中,所以导致基础薄弱、知识生疏等等一系列学习问题。
问题表现:
1、课上精力无法集中,开小差。
2、写作业的过程中常出现“神游”现象。
3、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,不积极参与同学讨论。
原因分析:
1、之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消化好,跟不上课堂进度。
2、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,所以思想涣散,易受外界打扰。
3、老师教学方式呆板、枯燥,导致学生兴趣注意点转移,无心听课。
解决方案:
1、生动讲,巧抓学生兴趣点,吸引学习好奇心。
2、专心听,老师一对一解疑难,集中学习注意力。
3、敢于问,师生合作交流,共同提高课堂效率。
4、重点记,课堂勤记笔记,上课不再开小差。
口语强化
语言的更深含义是一种工具,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。学习英语最重要的的目标就是使其真正成为沟通的一门技能,一门工具。因而口语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对英语的兴趣,从小培养最佳,激发孩子对英语的兴趣,使孩子形成一定的“语感”。同时,语言的学习不是速成的,更不能是随性而学,需要不断的积累、听说训练,才能强化口语,避免欲速而不达成为“聋哑英语”。
问题表现:
1、上课有如和尚敲木鱼——念念有词,却不知所云。
2、表述词不达意,语境理解错误。
3、不注意实用功能语言来表述,只是简单的英语单词拼凑。
原因分析:
1、缺乏口语练习情景,机械性朗读。
2、对英美文化背景知知甚少,只是简单的肤浅记忆。
3、贪多务得,违背循序渐进的常理。
解决方案:
1、上课时间充分把握,营造良好口语环境。
2、掌握一定文化背景、自然常识,增加阅读量。
3、听说同步,由易而难,强化逻辑训练。
作文突击
所谓作文,即用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、看法、观点表达出来,对外所呈现的是一个人丰满鲜活的内心世界。作文在语文这一科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不仅体现在分值上的偏重,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。作文突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阅读、积累,是必不可少的功课。同时,更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。
问题表现:
1、写作时感觉无话可写,没有内容。
2、行文结构混乱,前后不搭。
3、 言之无物,看似华丽,实则容洞。
原因分析:
1、平时不注重素材的积累,写起来如履薄冰。
2、对文章基础结构知识一知半解。
3、 缺乏生活体验,对周围的人和事缺少细心的观察。
解决方案:
1、 制订读书计划,有计划的阅读,不断扩展知识面。
2、阅读和背诵结合起来,广泛积累语言素材。
3、 多练笔、常坚持,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。
4、摘抄词语、警句、俗语、名人名言、精彩语段,提炼情节梗概。
全优拔高
全优拔高一般指的是学生成绩较好,基础知识扎实,不满足现状,希望再上台阶,或者是高分段学生,各科分数都保持在中上游,需要维持现状,巩固高分。优中拔优本来就十分不易,成绩质的提高更有一定的难度,在这个阶段,需要老师及时指引、点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。
问题表现:
1、分数有起伏,需要找出起伏原因,达到持续高分。
2、难点突破困难,总是在中上等徘徊。
3、某一学科成绩越来越差,信心越来越低。
原因分析:
1、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不匹配。
2、基础知识未吃透,有时眼高手低。
3、学习自信心受影响,学习能力减弱。
解决方案:
1、匹配适合的一对一辅导教师。
2、潜能开发,提高学习自信心。
3、课后监督管理,全程跟踪,夯实基础。